穿越中国史的时间轴皇帝的职业教材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如此,这份职位往往吸引不了众多人才,因为其技术要求过高。因此,对于如何进行皇帝这一职业的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有着众多名家硕儒来担任讲师,但实践环节却显得有些棘手,不便让退休的皇帝短暂复出为预备役皇帝提供实际操作经验。此情此景,或许促使了一些前辈皇帝思考,并最终采取了编写有关当皇帝职业案例的教材,以古代为鉴,学习该如何高效地行使这份职责。
明代宗朱祁钰就曾撰写了一部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本书由明宣宗时期探花林文等官员于景泰四年(1453年)之前完成,并在明代宗即位后不久成书。这本教材似乎颇符合“活到老、学到老”的谚语,即使活到驾崩,也可以说是“学到驾崩”。然而,就连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明代宗也展现出了他独特的一面。
作为英宗复辟和土木堡之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朱祁钰从小并未接受正式的宫廷教育。但是,他凭借机遇,在英宗被俘后,被推举成为监国者,并在次年的改元中接管了大权。在即位第四年,他命令大臣们编制了一套速成课程——《历代君鉴》,以供参考。这本教材虽然仓促制作,却反映出朱祁钰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修养表示出的积极态度。
《历代君鉴》分五十卷,每卷包含若干朝代与代表性的治理事迹。由于时间紧迫,这部巨著采用了摘录现有史料并编辑整合的手法,如宋仁宗天圣三年关于赏赐贫妇茶帛的事迹,就源自《资治通鉴长编》每一段历史都附加标签“善可为法”,提醒后世学习。他人的评价则以“史臣赞曰”、“史臣论曰”结尾,为读者提供深刻见解。
综上所述,《历代君鉴》无疑是一种针对当时需要用到的、针对皇帝这一职业发展案例式教学材料,是一种创新尝试,其影响力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