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后皇室公主悲剧皇帝的职业教材(图)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然而,这种职位极少有人能掌握其精髓,因此许多人都无法有效地执行这一职责,从而导致了皇帝这个职业形象遭受严重损害。这自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皇帝职业教育的大讨论。虽然诸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众多名家硕儒的辅导,但实践环节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难道真的要让退休的皇帝每隔三天就回去给预备役皇帝进行实际操作?或者,或许是有感于此,有位聪明的皇帝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编写一本关于如何当好皇帝的手册,以古代为鉴。
明代宗朱祁钰便根据这一想法,编纂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本书最初由明宣宗时期探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年间准备撰写,由于某些不可避免的情况,最终署名权归属于朱祁钰。在他执掌大权时,编纂这类教材供自己学习,听上去有些奇怪——即使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来看,即使到了驾崩,也算是真正学习到了。但说到底,这位代宗确实有些特别。
朱祁钰正是那场夺门之变和英宗复辟中的关键人物。他作为宣宗第二子,在宣宗过世后,其兄长朱祁镇即位成为英宗,而他则被封为郕王。由于他的生母身份不佳,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宫廷教育。但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虏后,他不得不接替监国,并在次年的改元景泰年间继任至尊。他虽然以“救火队员”被推上前台,却显然渴望能够做好这份工作。在担任四年后,他下令编制了《历代君鉴》,希望通过这本速成教材加强自己的职业技能与修养。
《历代君鉴》共分五十卷,每一卷又包含若干个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将这些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完成如此浩繁篇幅,只能采取捷径,因此它实际上是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摘录编辑而成,比如宋仁宗部分,就主要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个皇帝的事迹之前,还会特意标注“善可为法”,出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意指提醒后来的领导者,要学习前人的优秀榜样。而结束处,则附上了史家的定论,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体例,是一部典型的人物案例式教材,为那些追求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修养的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此外,它也是对历史的一次沉思,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评价那些曾经统治中国的人们以及他们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