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几代君主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
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了对西域诸国实行统治和管理。在此后的一系列朝代中,无论是唐朝还是后来的清朝,都曾经尝试过征服或影响这些区域,但最终都未能成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明朝建立后,由于其军事重心主要放在北方,对付蒙古势力的威胁,所以对于西方边境的态度更加谨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因此为了维持庞杂的官僚集团,它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明王 朝并没有产生过任何将 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可能是因为 明 朝缺乏正确 的 西 域 观 导 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将这种被视为野蛮荒凉的地方纳入版图似乎是不切实际且不值得的事情。此外,还存在着文化差异加剧了这种观念,使得中原士绅以及百姓普遍认为经营这些地方是不切实际且不必要的事情。
总之,大明王 朝虽然有能力征服甚至控制更多领土,但它选择了遵循收敛性国策,即保持现状,而不是扩张边界。而这个决策也体现在长城建设上,最终使得长城成为从陕西省到甘肃省的一个延伸线,而嘉峪关成了这一链条上的重要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