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思路宋朝历史网
首页 > 文化与艺术 >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明亡后清朝入主中原自然景观随之变化

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明亡后清朝入主中原自然景观随之变化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超过九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最有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 朝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我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明 朝根本无暇 西顾;所以明 朝对待 西 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 的政策寄希望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 的 南下脚步。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 太祖朱 元璋开创的大明 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 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 的《皇明祖训》中 明确告诫后代子孙:四方诸国 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与我 国隔着崇山峻岭 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的地盘不能给自己提供 有用的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亦没有办法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所以我的后世子孙们绝对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 贪图一时 之战功,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请夷。

缺乏正确 的 西 域 观

对于 西 域 定位直接影响着 大 明 王 朝 的 西 域 政策。大久以来整个 大 明 上下,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 都缺乏一个正确 的 西 域 观,而这种情况发生与人们对于 西 域 刻板印象有关。而这种情况导致了整个帝国上下的看法,他们片面认为这块地方都是野蛮无知且彪悍,是未开化的地方。

没有建立正式行政区划

受收敛性治边思想影响,大量行政区划只限于两京十三省及周围几十个卫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正式行政区划。此外,在东 北 与 东 南 等 地 设 立 了羁縻机构,如朵颜卫、建州卫等,但这些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政权扩张,而仅仅是一种柔软手段,用以保持外藩的一致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缓冲,以防止其他国家侵扰或干涉国内事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长城被设置成为重要屏障,其目的不仅仅是在某些特定地点保护自己的领土,还要通过这个巨大的工程来展示自己的力量,从而震慑潜在敌人,不让它们胆敢轻易攻击我们的领土。

缺乏实质性的政治控制

由于缺少正确观念,对于如何处理好与周围民族间复杂多变的情感纽带,以及如何实现更深入地融合,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控制机制,因此从来没有形成把长城作为进入到更远处土地的一个自然结尾点,更何况还有许多区域尚未完全被纳入中国版图,只不过有一些地域因历史原因或者现实需要暂时接受一些形式上的封建宗主身份罢了。但这些只是表面的附加物,并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改变本身局势的事业目标或计划。这一切决定了长城不会再继续延伸,它们永远停留在地理位置上,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见证一样静静地守望着那片辽阔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球另一侧世界。

标签:

猜你喜欢

宋朝文化与艺术 时光少年-岁月...
岁月回响:一代青年的梦想与挑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时光少年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时光...
宋朝文化与艺术 明朝历史看什么...
揭秘明朝:史学巨著推荐指南 要深入了解明朝历史,选择合适的读物至关重要。以下几本书被广泛认为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金字塔尖,每一本都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明史...
宋朝文化与艺术 中国朝代顺序表...
历史时空的长河:一览中国历朝的兴衰变迁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大地上曾经辉煌而又沉默。历史是由无数朝代交替而成,这些朝代如同星辰一般闪耀着光芒,又如同流水一般...
宋朝文化与艺术 明朝历代-揭秘...
揭秘明朝每一代君王:权力斗争与治国策略 明朝历代的君王们在位期间,分别展现出了独特的治国理念和统治手段。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祯帝最后的一抹光芒,共有16位...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