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四正六隅方针为何在土木堡之战中失败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呈现出了无可挽回的乱局。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对大明朝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一帮大臣又忙于党争,互相扯皮不干事。就在这种乱局之中,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四正六隅的方针,来打击农民起义军。实施这个方针以后,起初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可是之后却还是惨遭失败。这一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实施这个措施的国内局势背景是怎么样的。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建立了后金以来。在这以后他多次领兵进入山海关以内骚扰明朝军民,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公元1636年,这支在东北割据的地方政权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建立了清朝。凭借新兴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实际上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祸患。
皇太极也曾多次带人入关,从土木堡开始,一路抢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力量再次壮大,最终已经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力量。这时,只见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不断涌现,他们实力强大,在四处征讨下,大明 朝变得一片混乱,有些地方甚至被他们占领,最令崇祯帝气愤的是,他们连凤阳祖坟都烧掉了。
当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清军虽强,但是却在边境之外;农民起义军却是在国家的心脏位置,可以随时威胁到统治。他提出的“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的方略得到了崇祯首肯,从此把重心放在内部的事务上,即所谓“四正六隅十面网”。
经过详细规划,“四正”包括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地区安排巡抚负责分剿防守;“六隅”包括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和四川,也派巡抚负责分防协剿。此计划初见成效,如熊文灿成功招降张献忠,但由于把有限兵力主要放在关内,而忽视北方防线,因而出现失误,被多尔衮率清军利用其机会入侵京畿及河北等地长达半年时间进行烧杀抢夺。
崇祯对此非常气愤,不仅因为眼皮子下的事件,还因为自己认为内部战场已取得一定胜利,是时候用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但洪承畴与孙传庭受命阻截多尔衆,却导致本国战场因主力部队离开而出现敌我力量对比失衡状态,使得十网也有漏洞。
最后,由于李自成偃旗息鼓和张献忠归降都是迷惑策略,以待使明军做出错误决策,然后再予以沉痛打击。在洪承畴与孙传庭率兵北上的同时,这两个叛将又反水,再次引发动荡。此刻,又让熊文灿成为背锅侠,被恼怒崇祯直接杀掉。而杨嗡昌代替监察南下,但仍然无法挽救一切,因为除了这些问题,还有党争的问题困扰着他,最终也因巨大的压力自尽。
故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崇祯能坚持下去,那么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但是面对复杂形势,他做出了错误判断,因此导致更多错误发生,最终使得原本可能成功的大计功亏一篑,把美好的一天变成了悲剧的一幕,让几位将领苦心孤诣制定的方针宣告失败,将美丽的大帐拖入更深的地狱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