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利玛窦记忆之宫的物品收藏(图)
为了纪念这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耶稣会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月-7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4月2日-5月23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
利玛窦(1552-1610),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他1578年的春天离开里斯本,在澳门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最终成为明朝的一名外交官。在他的旅程中,他不仅学习了汉语,还建立了一种独特的记忆技巧,这种技巧被称为“记忆之宫”。
在这个“记忆之宫”里,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事物都有一个形象,它们安静地存放在12个房间里。这些房间代表了利玛窦生平中的重要时刻,从故乡到新生的探索,再到辉煌成就。每个房间都陈列着能够唤醒昔日记忆的物品,如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和杜堇《十八学士图》屏,这些都是对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的一个缩影。
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对方,以及他们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记录和理解世界。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利玛窦个人成就,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之宫”的故事也逐渐消失,但它留下了一段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永恒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