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老百姓穿的衣服图片朱棣北征蒙古的壮阔历史画卷
最近,关于明朝朱棣北征蒙古的故事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纷纷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实际上,这是指朱棣率领的大军与蒙古部落之间的冲突。那么,这些冲突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深入探究这段历史,让那些对此感到好奇的人不要错过。
第一次北征:永乐八年,朱棣亲自带领50万大军进攻草原。在那里,他们偶然遇到了几支小股游牧部落,但由于明军的优势,“宿卫即催败之”,这些游牧部落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被击败后迅速逃散,只留下数百人被俘。这场战役中,明军并未遇到大的敌人,只是零星打击了一些无力的游牧民。
第二次北征:这是最为成功的一次行动,发生在永乐十二年。朱棣依旧带领五十万大军,并且这次他们遭遇的是更强大的瓦剌军队,有三万余人。结果是“毙贼数百人,杀王子十余人”。尽管如此,由于战争给予了巨大的损失,最终还是决定班师回朝。
第三次北征:朱棣率30万人的队伍去寻找阿鲁台,但在草原上转悠了很久,没有找到目标。在途中,他们听说兀良哈部又归附阿鲁台,便斩杀了多个兀良哈士兵,然后返回。
第四次北征:同样地,在草原上转悠30万人的大军,却也没有达到目的。
第五次北征:最后一次也是最终一次的远征,在返回途中,朱棣不幸去世,这场战役也因此宣告结束。
与游牧民族作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骑兵机动性高,是他们基本战斗手法——如果能打胜就打,如果不能就撤退。而只有骑兵才能有效地对付这些游牧民族,不管其他哪个时代或文明如何评价蒙古,那么兵力和策略都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一次远征都投入三五十万精锐之师,而对方则不过有三千至三萬余名武士,加以斩获仅仅数百名俘虏,即使比汉末李陵所领导的小规模荆楚勇士还要多,也远未达到其所取得成果。这与先前的全灭事件相比,更显得毫无意义。此外,当时蒙古并非如匈奴那般拥有四十万名优秀骑士。
所以,可以看出这种模式虽然涉及庞大的步兵力量,但效果却非常有限,以至于可谓是“越发而复返”,或者说,“天赋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