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朱祁镇杀张太后的背后故事
我,王九思,生于明代的文学家。我的字是敬夫,号叫渼陂。我来自陕西的鄠县(今户县)。在弘治九年的科举考试中,我考上了进士。这之后,我被选为庶吉士,并担任过检讨。在那个时候,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相聚在北京,我们倡导文艺复兴,追求秦汉和盛唐的风格,这就是前七子的名声。
正德四年时,我调到吏部文选主事,不久就升为了员外郎,再次升至郎中。但是在同一年秋天,由于与刘瑾有关联的原因,我被贬为寿州同知。第二年,也因为相同的理由,被勒令离职。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我曾与他人合作注释《难经》,现在还有一本《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流传至今。
我的诗作主要表达了我仕途失意后的愁苦情绪,有时也流露出权力运作中的险恶和背后的小人之心,如“相权操白刃, 谗口叹青蝇”(朱仙镇谒岳王庙)。有些诗歌则触及社会问题,如卖儿女孩、宦官横行或当世炎凉,有一定现实意义。艺术上来说,他的诗有较重的痕迹模仿,但也有绮丽语言抒发情怀细腻的地方。
我创作的一部杂剧《杜甫游春》描绘了杜甫春天漫步长安的情景,同时痛斥了奸相李林甫并揭露了朝廷荒唐现象,最终杜甫拒绝征召,选择隐居生活。在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实际上是我自己的化身,是借此形象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杂剧《中山狼》的主题与康海作品相似,是单折杂剧的一个开端。
最后,其散曲作品存留着几十首小令和百余首曲目,其中多数通过寄托于自然来反映对现实不满的情感。虽然这些作品个人的情怀狭窄,但仍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我散曲秀丽雄爽,有时表现得如山巅水涯,有时又如柳堰桃峡,或戴着折角巾,或穿着狂生袜,都能体现出一种清闲而非荣华的心境。当提起封侯千家万户的事情,就会让我这个薄福先生笑得无比(沉醉东风)。这样的胸臆倾吐,让我的散曲充满生机。但有时曲作可能过于粗豪,没有达到足够精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