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绾江山之韵
黄绾:江山韵律的守护者
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是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人。祖籍福建莆田,唐朝桂州刺史开国公之裔。他是黄孔昭之孙,父親黃俌逝世後,他承繼了祖荫官职,从小求学于谢铎,以刻苦治学著称。
明正德五年(1510年),他结识了王守仁,并成为其门生。在此之后,他与闽南十才子和户部主事郑善夫等结为知友,不久因病归家后,他在紫霄山樊川书院旧址办起了石龙书院,与王守仁共同研究哲学。为了捍卫“王学”,他经常与人辩论,被誉为“吾党之良”。
嘉靖元年(1522年),他任南京都察院经历。次年,他与桂萼、张璁、黄宗明联名上疏争大礼,并批评何渊的建议将皇帝父母入太庙,这一言论遭到了皇帝的不悦。随后,他被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但坚持称病辞官。
嘉靖六年六月,基于他的“议礼”功绩,他被授予光禄寺少卿,再升至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并参与编修《明伦大典》以肯定“议礼”。次年,他升任詹事锦衣佥事和南京礼部右侍郎。此时,王守仁率军平息广西田州八寨少数民族起义,但在归途中去世。他不仅两次上疏辨冤,还将女儿嫁给了王正亿并携带到南京。
嘉靖十二年(1533年),邹守益直谏却遭权臣诬陷,被调往京城降级。当年的山西大同兵变中,由于他的努力安抚,最终民心安定。他还曾受命急赴大同逮捕首恶并树木栅设保甲创社学,以增强地方治理。
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一年间,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高位职务,其中包括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在越南内乱期间,因未能及时出使而受到责备,最终降职为礼部侍郎。在晚年的岁月里,由于对前期支持的思想产生怀疑,对王學產生批判性思考,而最終成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批判精神也体现在其著作中,如《明道编》、《石龙集》、《久庵文选》等作品,也有易经、诗经等著作,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