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与闲情偶寄明朝那些事儿王更新有声物品间的故事流转
我,李渔,是17世纪中国戏曲理论家和科普作家的代表人物。我的专著《闲情偶寄》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居室到庭园,从饮食烹饪到养花种树,无所不谈,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学小品集。
我,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湖上笠翁,被人称为李笠翁。我出生于江苏如皋的雉皋。明朝时,我曾考取秀才,但在清朝后未曾应试做官。我出身富有之家。在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我便移居杭州,再迁至南京。在那里,我从事著述,并开设了一家名为芥子园的书铺,用以刻印和销售图书。
我的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戏剧创作及戏曲理论研究中,《闲情偶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我对这部书颇有看重。
《闲情偶寄》包含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以及颐养等八个方面,一共有234个小题。这本书讨论了戏剧创作和表演技巧,以及妆饰打扮、园林建筑设计、高雅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其丰富程度前无古人。
例如,《闲情偶寄·饮馔部·蔬菜第一》就分门别类地介绍了14种蔬菜。在《菜》的篇章中,我写道:“世人制菜之法,可称百怪千奇,自新鲜以至于腌糟酱腊,无一不曲尽奇能,务求至美,独于起根发轫之事缺焉不讲。”显然,我旨在告诫民众如何确保食物卫生问题,即使是在几百年前,也存在着其他形式污染的问题。
对于一些蔬菜的食用方法,我也有所阐述,使其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贫家购此同于籴粟。但食之各有其法……”这些文字,如同今天的小品,让人们在享受美味同时也关注健康问题。
我还早在3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关于现代人们热衷的“美容打扮”的观点。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对肌肤修饰眉眼造型首饰穿衣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我认为,“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
我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也有深入研究,比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墙窗栏制作高低适宜取景借景等,都有一些生动详细介绍。 《闲情偶寄·颐养部》还教导人们如何祛病养生:预防疾病,将来如果发生则迅速止住;当疾病已经出现时,则努力回复健康状态尤其是最后一章“疗病第六”,作者将药材分类分成“本性酷好”、“急需”、“钟爱”、“未见过”、“契慕”、“素常乐为”以及“生平病恶”。作者幽默地说:“以上诸药,创自笠翁,当呼为《笠翁本草》。” 当代散文大师林语堂赞叹说:“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