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不重用曾国藩的原因探究清朝社会背景分析
咸丰皇帝为何不重用曾国藩?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在太平军起义的混乱中,咸丰皇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日子变得忙碌至极,白天黑夜地处理着奏折和报告。尽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成效却越来越难以见到。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为何他没有选择重用曾国藩呢?
咸丰皇帝整晚整晚地工作,以至于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直到曾国藩的崛起改变了局势。湘潭大捷、岳州、城陵矶以及武昌克复的捷报接踵而来,让人感到欣喜若狂。这一系列的胜利仿佛让整个国家都有转机之感。
然而,即便有很多官员参与团练,其中包括曾国藩在内,一共有四十五人。但除了曾国�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真正发挥作用,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销声匿迹。而曾国藩则是唯一那个显得格外出色的人才,被视作当时最闪耀的人物之一。在京城,他就像是一只充满活力的鸡一样,无畏地推动着自己的意见,这种无畏精神几乎让人们忘记了他的过往。
因此,当初留下给他的机会,也许正因为如此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这样的宝贵人才必须被迅速使用并予以重用。
尽管曾国藩最初承诺守孝期间不接受奖励或升职,但咸丰仍然授予他署理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不过这个任命仅持续了七天,就被突然撤回。这次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一次君臣之间的谈话之后,那个谈话的一方是咸丰,而另一方是一个名叫彭蕴章的小军机章京。
彭蕴章虽然只是文书,却实际上参与了机要工作,因此也被称为“小军机”。由于他擅长诗文,有一定名气,但同时又显得迂腐,对政务上的理解很差,是一个典型的“学问但无识”的例子。当咸豊与彭蕴章交谈时,只想抒发一下好心情,却没想到从这位木讷的小军机身上得到什么高见。于是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彭蕴章当然也是书生,这句话听后足以让咸豊脸色大变,沉默良久。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对汉臣防范的心理:作为汉臣拥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满族皇帝统治下的清朝来说自然不是件好事。但这是并不全面解释一切的情况。在历史上,比如雍正时代,用汉臣掌兵权并非没有先例,如岳钟琪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时雍正任用岳钟琪,其实谣言满天飞,说他是岳飞之后代,要替祖先报宋金之仇云云,但雍正根本没放在眼里。
其实忌谁不忌谁,与出身关系不大。康熙时期鳌拜(满八旗),雍正时期年羹尧(汉八旗),谁能说他们纯粹都是纯汉臣?他们各自下场可比岳钟琪惨多了,因为他们不是纯粹汉臣,所以就想要穿小鞋给对方,那真是后人太小看这些清代皇帝了。而且,在曾国藩之前还有江忠源,他们手握兵权,都得到过咸豐信任和重用的待遇,有些事情应该是个案不能概括全局。此刻的问题似乎主要基于两个点:首先,是担心造反;其次,是湖北省份战略价值重大,从潜意识上就不愿意轻易把它授予别人控制。
对于 咸豐来说,虽然江忠源和曾 国 藩都是湘军将领,但是两人性质不同:江忠源主要是武将,只负责打仗;而且举办湘军的时候虽有个湖南帮练大臣名义,其实凭空创立了一股力量,而这一切竟由一个人完成,这种能力值得怀疑吗?如果让这样的人物长期掌控湖北省份,又怎能保证不会成为新的问题?
最后,由于内乱频繁,每个人都可能试图趁火打劫自立为王,因此安全永远是一个无法预测的事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怎么看似合适的人选,也难免会引起疑虑。而对于已经深深陷入困境中的清朝来说,更是不敢轻率决定。此所以尽管有一些迹象表明可能会采取行动,最终还是选择不了定夺,而只是不断变化政策方向进行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提及关于如何处理既定的政策及其执行者,以及如何避免新出现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各种猜测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