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说宋朝皇帝为何称官家世人怎样流传这般俗称
在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这源于民间对皇权的世俗理解。《晋书·石季龙载纪》中记载了“官家难称”的话,这表明早在唐代就有人以此称呼天子。宋初,由于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的地位提高,“官家”这一称谓得到了进一步的流行。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更多庶民阶层的人进入仕途,他们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这种情况下,将皇帝称作“官家”变得更加自然。在那乱世之中,即便是赵匡胤也通过巧妙的手段上台,他后来的行为如杯酒释兵权,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宽仁大度。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这个词还广泛用于民间,包括对达官贵人的尊称或公婆的礼貌用语。《野客丛书》中的记载显示,当时媳妇们会将翁姑叫做“官家”。
从本义来看,“官家”可以代表三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官的人;三是公婆。当用来指代皇帝时,它区别于正式场合下的敬称——“陛下”,前者用于平日常见场合,而后者则仅限于正式场合使用。
两宋时期,科举选拔人才数量巨大,对底层文人的尊重使得他们有理由用这样的方式自我标榜。而李仲容提出的关于“兼具三皇五帝之德故曰‘官方’”的说法,也反映出一种对于君主地位认同的心态。但无论如何,“官方”的流行最终还是因为它符合了当时社会习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