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海外学子之旅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表现出豪放峻整的风格,与同榜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齐名,其余同辈则望尘莫及。在皇祐五年的进士考试中,他以状元之姿崭露头角,为皇祐癸巳科状元。
在政治生涯中,郑獬担任了多个高位职务,如通判陈州、集贤院直臣、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他的工作对朝廷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曾修订起居注,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在英宗即位期间,他积极参与治理永昭山陵工程,并上书请求节约民力。此外,他也提倡广开言路,以选拔贤良之士入朝辅政。
然而,在治平年间,当面临着大雨淹城的情况时,郑獬提出谏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策,不应盲目执行命令。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尊重,但他自己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当神宗初登基时,被授予翰林学士一职,但因其坚持原则而批评新法,最终被迫发遣到开封府。但他依然不愿意妥协,最终被贬为侍读学士,并且又遭受了多次降职和流离失所。
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的某一年,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寒,加上子女无力照顾,因此他的棺柩停放在庙里达十余年,一直到好友滕甫担任安州官员后,这位忠诚朋友才将其安葬。这段曲折的人生历程,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