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探索中国学生信息网的自然之美
我,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我祖籍江西宁都,但我自己是北宋安州安陆人。我自少便有才华,在词章上展现着豪迈峻整的风格。在同一届进士考试中,与鸿胪黄中庸并列为会元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这在当时是一大荣誉。
仁宗皇祐五年,我以状元之姿成为皇祐癸巳科的第一名。这份成就让我被任命为通判陈州,并入直集贤院。在度支判官和知制诰期间,我享受了正三品的待遇,还负责修起居注。
英宗即位后,我们开始筹建永昭山陵,这个工程极其庞大,对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我上疏劝谏,以节约的方式进行建筑工作。同时,我也提倡广开言路,为选贤良者提供机会。不久之后,我被派往荆南地区治理,那时候正值治平年间,大雨频繁导致城池水涌。我向皇帝提出建议,说应该听取不同意见,如果合理则实行,不合理则不必坚持,有疑问就要广泛询问并决策。此外,我还主张去除虚假言论,重视实际行动。
回京后,我担任了三班院判官。当神宗初期即位时,我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因为我的极力进谏和议论朝臣的事宜,使得我得罪了一些人,最终被迫离开京城前往开封府。当时新法推行不断,而我却因为不愿意接受这些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最终被降职到侍读学士一职。1069年,又因我的态度而遭贬知杭州,不过没多久又调往青州。在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实施青苗法,但我认为这对百姓没有好处,只能陷害无辜,因此选择告病赋闲,并且成了鸿庆宫的提举。
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的某一年里,由于疾病无法继续工作而逝世于安州,当时只有五十一岁。那时候家境贫寒子孙幼小,没有足够的钱来给予适当葬礼,所以棺材停放在庙内十多年,只有朋友滕甫在任职安州期间,将我的遗体重新埋葬给我一个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