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郑獬传诵古韵
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身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其才华自少,便引起世人瞩目。在词章的领域,他展现出了豪迈而峻整的风格,与同榜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相比,他的成就更是显得遥不可及。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荣登科举第一,这一光辉成绩在后来的历史上被人们铭记。中状元之后,他担任通判陈州,并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每一步都展示着他的才能和忠诚。他不仅修订了起居注,还曾参与治理永昭山陵工程,但他提出的节俭建造方案遭到了反对,因此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坚持和智慧。
当英宗即位时,郑獬继续在朝廷内外发挥影响力,不断提出改革建议,如广开言路、荐选贤良等。但他的主张并非总能得到君主的接受,在荆南知府期间,他面临着大雨淹城的情况下,上书提出了求谏与决策的原则,即“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这体现了他的民主精神和实用主义思想。
随后的岁月里,郑獬因其极言进谏遭到排挤,被迫出京任侍读学士,最终因拒绝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被贬为知杭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而郑獬坚守道德底线,不愿见民众无辜受害,因而告病赋闲,并最终在宋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家贫子弱,无力进行合适葬礼,他的一生只能停留在庙宇之间十余年,最终由好友滕甫帮助平定后事,将其安葬。这段经历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以及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如何与那时社会环境中的种种挑战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