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声徐志远一位黄梅戏的生活与传奇
在山区的童年,徐志远以二胡、口琴、笛子为伴。中学时,他偶尔会抓蛇取皮,蒙上胡琴,这是他音乐之路的开始。被卷入剧团后,他从鼓手转变为作曲家,写出的作品深受演员欢迎。在21岁时,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小戏的创作。
随着高考恢复,徐志远重新燃起了大学梦。他在1981年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安徽唯一一名被录取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的学生。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学习后,他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岳西,为黄梅戏作曲而努力。
1991年的《红楼梦》是他重要创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徐志远融合电声音乐和淮剧元素,使其具有时代感。此举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并证明了他将其他艺术形式融入黄梅戏的能力。
他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发展。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的贡献——兼及皮黄腔在安徽的合流》等,并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他的主要论著还包括《黄梅戏通论》中的音乐章节、《黄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
作为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徐志远有许多重要作品,如舞台剧《秋千架》,影片《徽商情缘》,电视剧《貂蝉》,以及儿童剧《男子汉行动》等。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还推动了当代戏曲艺术向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