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抠门之谜清朝十二帝历史脉络中的社会经济考量
在清朝的长河中,道光皇帝是第六位登基统治者,他无法与康熙、乾隆这样的伟大君主相提并论。1842年,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道光皇帝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只能选择姑息苟安。
每个人都想拥有完美的外表,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他希望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但他的实力远远不足。在他想要推行全民禁烟运动时,却导致了鸦片战争,这让他感到尴尬和失面子。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代表,道光皇帝自然渴望拥有所有东西。虽然历史已经到了他的时代,与康熙、乾隆盛世相比差距巨大,但如果要保持这种唯我独尊尽显奢华风范,他还是能够做到。
然而,道光皇帝极其崇尚节俭,这种态度源于对父亲嘉庆皇帝影响深刻。他认为只有通过节俭才能避免国家衰败。而且,他受到了和珅财富充公后国库充盈所带来的启示,从而更加坚信节俭是关键。
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们,嘉庆皇帝带着年幼的道光去祭祖,并住在简陋的小行宫里。这次经历让年轻的道光决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律己节俭的人。
因此,道光不仅把节俭看作是人生目标和乐趣,还用它来考察大臣们是否有品德。尽管这对国家无益,但至少体现了一种形式上的风格,就得我型我秀。
对于勤勉能干进京述职的大臣们,通常会受到宴请作为奖励。但在道光时代,即便如此,也需要这些官员自掏腰包买单。这既满足了名利双收,又避免了浪费开支。
据说大学士长龄在回疆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回到北京,被允许宴请20名功绩卓著的人物,每桌5-6菜,他们惊讶地发现一顿宴席即将耗尽所有食材,而他们谁也不敢动筷子,因为那样就只能退席了,让人仿佛练出不怕饿的心理状态,如同减肥一样。此事传遍朝堂,大多数人只好认命为被困于这样一个抠门君主手下的倒霉鬼!
为了防止浪费和降低开支成本,一切庆典活动都被取消,不包括诸如生日、除夕、元旦等重要日子的特别庆祝活动。甚至连御膳房也只有杀两头猪才能制作出丰盛的一餐打卤面,以此为高价大餐供大家慢慢享用,以留给回味无穷后的记忆而不是一次性狂欢消遣。这就是当时的大臣们心中所期待又可悲的事实!
至于衣服,那更是一番故事。一开始他试图限制宫廷内一切吃穿用的花销,使得自己及嫔妃们都没办法换新衣,只能穿旧破烂衣物,有些龙袍上还缝补着补丁。不过,当有人出现新装时,他就会愤怒并指责他们不懂节约。大臣们很快学会识别哪些时候可以穿旧服装,因此整个朝廷看起来就像是在参加丐帮大会一般,而那些精明商贩则从中捡漏发家致富!
当然,由于他并不喜欢出巡或旅行,所以自然也不会晒朋友圈更新自己的生活点滴。不幸的是,即使他努力省钱生活,也常常被内务府敲竹杆,每天饭菜价格高达几十两银子,即使是一根补丁也要收五两银子!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一年收入才十两银子左右!所以尽管他知道物价贵却不知自己如何被骗得团团转,被内务府私吞大量款项!
最后,在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急需妥协,以及过度吝啬的心理特征,再加上对拨款议题反应过激,使得他的统治变得越发悲剧色彩。当人们评论他的统治时,便总会揶揄地说:“空有治国之想,无治国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