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金韵徐代泉的旋律传奇
他的家乡深受庐剧文化的影响,他童年时期便在庐剧的旋律中成长。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通过了安徽省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称对庐剧熟悉度和喜爱程度远超黄梅戏,当时他与同伴们相比,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就在他毕业准备展现才华之际,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尽管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被留校担任教学工作,这让他感到迷惑不解。但学校领导的决定最终打动了他:“我们要为庐剧培养一位未来的人才。”然而,这个种子未能得到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劇班,这段时间里近30年的间隙中,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他只好下定决心转向黄梅戏,但两种音乐风格迥异,他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便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教授时,他紧跟着记谱,一面听,一面记录。这份勤奋使得他的功夫超过许多年龄较小的学生,最终成为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人选。
这一行道路充满艰辛。一方面是不断地熬过难关;另一方面则是在充满挑战的情况下不断学习新知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往往不得不承受贫困和孤独,不少人因此选择离开。而徐代泉,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是全部的心力和情感。当遇到无法找到灵感的时候,即使连一个音符也难以写出来,那时候的心境简直就是随处可见,无论走路还是坐着都想着音乐,无论醒来还是睡去,都梦寐以求。有时候在创作悲伤片段时,即便自己也会因为作品而落泪。那一刻真是恍若痴狂。而当完成了一首作品之后,再听到演员录制的声音,那份自豪和幸福是无法言喻。
徐代泉回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三项努力:第一是教书,是他的日常工作;第二是创作,不仅限于电视电影或舞台作品,还曾为60多部教学材料撰写过乐曲,将包括黄梅戏、库尔特京等多种传统歌舞融合其中。此外,还致力于研究,其中包括1987至1994期间主导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此外,还参与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部分。
谈及安徽地区制作出的黄梅戏电视影视作品,就不得不提及那些由其笔下的经典,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是著名演员们带给观众无尽欢愉的话题之一。今年65岁高龄的徐代泉曾长达20余年担任安徽艺术学校、大学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现在虽然退休,但依然保持着客座教授的地位,为中国戏曲学院及大学继续提供宝贵指导。在这个行业内,对待每一次创造都是一场新的冒险,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而对于像徐代泉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停息追求卓越的心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