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宣华的太极之物品阴阳相合
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内家武术之一,以意为主导,外形随之。练习时,首重内在心意的运用,带动外在形态的运动。与之相对的是外家拳,它以外形为主导,内在意念辅助。
太极拳并非完全依赖刚猛的力量,而是追求松、圆、活、灵,这种状态十分稳重。在其内部运动规律上,即阴阳和谐共生——既以阴助阳,又以阳助阴,阴阳相得益彰,以意念为核心。这正是太极拳最显著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我认为是在杨露禅之后逐渐形成,并且各门武学才开始向着太极理论靠拢,最终演化成如今所见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学习吴式太极拳时,我们被要求将每一个动作都由意念引领,一举手、一投足,只要稍加用力,就会偏离正道。因此,太极拳不仅训练皮肤感受的敏锐,还培养了内外两方面意气力的协调。如果单纯追求主动攻击,而不是融入对方节奏,那便已脱离了太極原旨。
在技战术层面,每一位修习者应与对手形成一致,与他人同步移动,同时,在自我练习中也需设想敌人存在,要注意三合(即身前身后身旁三部分)的平衡,以及周围环境(三合)的流畅旋转。这种和谐共存体现了圆润自然的一种运动方式,不讲究进攻,但遇到来自他方力量时,要能够顺势化解。这意味着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阴阳哲理,并将其作为指导进行练习。
从大到小,每个身体部位都有它自己的阴阳和谐,从而使整个身体像水一样,无论何处都能顺应变化,如同遇事制宜。这与传统的直线攻击不同,是一种哲学文化综合体,你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用它们来指引你的打法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精通这门艺术。
总结来说,最根本的是:无论行动还是观察,都应该先意识到,然后再采取行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况下都是慢速,有时候急走则应;缓行则随。当谈及战术时,则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发”,提倡先发制人的意识。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意识以及感觉敏捷性,对抗策略更强调顺应而非抵抗或回击。至于社会上流传的称之为“太极操”的形式,我认为那主要专注于表面的姿态和腰腿功夫,没有涉及到真正的心思。如果只是一套舞蹈没有内涵,那就只是操艺,不是真正在探索本质意义上的武艺。
最后,我提出几点标准:首先,全身舒适安静,每一步步要保持平衡轻松;其次,让每个姿势变得缓慢宁静,这正是区分其他武术的一大特色,不断地寻找完美过程,而不是强迫或紧张的手法;第三,使整个身体活动起来像万向轮般自由自如,无一遗漏地展现出圆滑流畅;第四,用心去感知力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使用肌肉力量——这就是借力使力;第五,以柔克刚,如云似水般温柔细腻藏匿着锋利锋芒;第六始终保持心境清凉沉稳,将自己置于一切变幻莫测中。我总结出的几个字概括了这一系列精神:“中松旋空合”、“沉稳活灵畅”。按照这些原则去修炼你自己的太極,這門藝術內涵將會更加明顯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