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陈希曾之京剧票友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像京剧中的英雄好汉一样,他们的歌声和舞蹈深深地融入了我童年的记忆。小学时期,我跟随叔父陈顺孙学习老生角色,初中时则向苏少卿先生这位著名剧评家学习戏曲。高中期间,我前往程君谋先生那里,这位“汉口谭鑫培”的传人教会了我更多关于京剧的精髓,更特别是谭派唱腔的发音吐字技巧。
余叔岩的余派对我来说是一种无穷尽的魅力,那些珍贵的十八张半唱片是我青春岁月中不断回味的情感寄托。我渴望了解更深层次的艺术,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寻访那些名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结识刘叔诒先生。当他邀请我到江苏戏校担任京剧系系主任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南京度过的一段时间里,每当星期天休息时,我都会去找刘先生学习与讨论。
为了掌握真正的声音和韵律,我潜心研究《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并且有时候还会直接向作者苏雪安先生请教。在演练过程中,我努力模仿刘先生那种纯净而又富有特色的白口音,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准备和实践训练,终于能够将其融会贯通。
从12岁开始登台演出直至今天五十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对京剧保持着热爱与探索。除了在排练室里向导师白玉英、林澄伯学习外,还专程前往马宝刚老师那里学习身段,以便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我已经扮演过20多个老生的角色,并且还尝试反串其他角色的扮演,如老旦、小生、青衣、花脸与丑角。此外,还学会了操琴与司鼓,以及昆曲,让我的艺术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退休后,即便是在闲暇之年,也没有停止对艺道的追求。我曾被聘为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特色班的小提琴教师,不仅如此,还曾任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在东方电视台及卢湾新闻频道接受两次专题采访,其所展现出的艺术才华也被广泛播出。而由于我在南京度过的大部分黄金时代,因此上海票友们给予了我“南京余叔岩”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