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京剧票友的典范
马飞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时光,当时他才五六岁,就被爷爷带去听戏,逐渐对晋剧产生了兴趣。第一次听戏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对绘画有热爱,对色彩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众多脸谱充满好奇,尤其是花脸脸谱,那曾一度吸引他偷偷跑到后台观看演员们化妆。
随着年龄增长,马飞的戏曲之路越走越宽,不再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了解、接触晋剧以外的戏曲世界。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之后,他开始学习马派老生的风格:“飘逸、潇洒,表现人物比较自然而富有活力,与其他派别多重视唱腔不同,馬派还非常注重舞台表演,这也是我喜欢馬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自学京剧过程中,马飞尝试了舞台表演实践。那是在高三时的一次年级新年联欢晚会,他登场唱了一段自己进入京剧世界的启蒙段子《甘露寺》。当时条件艰苦,但这并未影响他的心态,在军训期间,一次教官组织大家表演节目,他献上了大学第一唱《淮河营》,虽然赢得掌声,但更多的是同学觉得不可思议。当夜晚,他去隔壁寝室串门,被人议论说:“今天下午居然还有人唱京剧啊!”“就是我”,他有些自豪地答道。
在爱好京剧道路上,马飞也遭遇来自多方面压力的挑战,这首先来自家庭。“家里人都比较反感,我父母并不接受 京 剧,说我特别,不同于一般孩子。”“也有争执,比如看电视时抢频道,有过矛盾,他们常叮嘱‘不要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但到了去年,有了一点小收获,“父母开始觉得这样也还不错,不再很反对我唱 京 剧。”
为了弘扬 京 剧文化理想,2005年3月份成立梨园文化促进社,并招募志同道合者入社。“不会跟你说,《 京 剧是国粹啊》,接触之后怎么修身养性啊,我会问,你听过陶喆的《susan说》吗?看过《霸王别姬》吗?”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了不少同学报名入社。
即使困难重重,但没有放弃,最终成功举办华中地区最大的 京 剧行动——6·11晚会。这一活动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参加,并获得原湖北省副主任石川夫人的支持和鼓励。受邀嘉宾们感动于他们对艺事热情,没有让梨园社花一分钱,而是一切都是由嘉宾亲自承担。此后,由18个梨园社同学共同表演开场节目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们宝贵记忆之一。
为了让更多青年接受古老传统文化艺术,马飞花费许多心思。“在观众群体多是年轻人,没有多少人懂和接受 《 京 剧》的的时候,我不愿意去唱那些传统的段子,我更倾向于去唱那些自创或者跟现代比较接近的事物……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又不失 《 京 剛》的精髓。”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家庭环境中还是社会关系网络里,都有人对于他的选择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但正因为如此,对待这个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才更加珍惜这一切,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即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样的过程中,无疑也锻造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 “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