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总结数学之旅坐得住胜过天赋的呼唤
在数学的世界里,成为一名数学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周向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数学院研究员,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坐得住。”他认为,这比天赋更为重要。周向宇从20岁进入数学院读博士,一直未曾离开过这里,如今,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或教室中,深陷数学的海洋。
做出“漂亮”的推导过程,让他感到无比兴奋。他自小就立志于从事数学研究,那时候,他的“课外书”是父亲——一位中学数学老师推荐给他的那些书籍。在华罗庚、陈景润等伟大的数学家的故事面前,他的心中种下了追求科学高峰的种子。那时,他就在初中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坚定了自己未来成为一名数学家的决心。
学习方法是自学,每次向更高级别的知识深入探索。在这过程中,周向宇养成了独特习惯,即不看答案,只凭自己的思考去完成整个推导过程。当能够独立思考并产生与答案不同的但同样精美的解法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这让他学会了如何专注于内心的声音,不受外界干扰。
他的导师陆启铿,是华罗庚回国后在多复变领域的一位开拓者。陆启铿教授给予周向宇第一本书,就是华罗庚关于典型域调和分析的小册子。这本书不仅奠定了我国多复变研究的地位,也激发了周向宇对这一领域深厚兴趣。十年间,在陆启铿严格训练之下,周向宇终于迎来了突破。
早在学生时代,便有资深数学家评价说:周向宇能取得成就,因为他“坐得住”。1990年毕业后留在数学院,在陆启铿推荐下前往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研究所访问。在那段混乱动荡之际,他却保持着稳定的生活节奏,每天乘地铁到处学习讨论,与大师们交流思想。经历10年的潜心钻研,最终解决了一项被列为未解决问题的大猜想,并因此被誉为国际多复变界的一位领军人物。
回到国内后,作为数学院研究员,他一直致力于多复杂几何领域,并带领学生建立最优L2延拓定理,为复几何揭示出意料之外的人类联系,还解决了一系列困难的问题,其中包括乘子理想层强开性猜想等。他希望将大部分时间留给这些挑战性的问题,以培养新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晚上至少有3次讨论班持续至夜晚才结束。
尽管远离物质富足,但对于这样的生活环境而言,“基本保障”已经足够。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无需担忧物质上的压力,使他们能够专注于探寻学术宝藏。如今,对待职业发展也更加专注,没有以前那么广泛,而是越来越集中于此——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有太多未知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