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神话短篇小故事
探究伪军的真相,犹如穿越一段神话短篇小故事。他们是怎样的存在?由谁组成?又有何特别之处?
据施亚夫所述,一些人自发抗战后,觉得收编于伪军不宜,因此选择了另一个道路;另一部分则是工人,其中少数曾被日军俘虏。
华日之间的政策差异导致伪军成员各异。满19岁以上的壮丁被迫入伍服役三年,而东北军中的抗联叛徒也在其中。彭施鲁回忆说,在困难时期,叛逃几乎不可避免。在杨靖宇部队受损时,有个叛变者——陈斌,他曾是一名师长,但投降日本后,与日本人并肩作战。
一些正规军,在坚持第一、第二原则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日方。林建五公开表示,对敌后坚持确实不易,当万不得已时,可以考虑投靠伪军的问题。
杂牌军为了保存实力,也举起了降日的白旗。这与蒋介石不合的人,他们宁愿举起降头,不愿成为八路軍的一员。
恽前程老人提到:“伪军从部队出来,其名义上叫曲线救国。在中,他们的任务是叛变之后还是对我们友好,因此同日本人一起共同对付我们。”
据统计,仅在鲁西北一地,被日伪杀害者就达47335人,被暗杀者1518人,由于病残致死者为319162人。而左勇记得:“尽管装备不足,但是和他们一接触、一近战,就把他们消灭了。”
伪军战斗力低,因为不是正规武装,而且每个班都配有日本监视其行动。此外,还因为日方限制弹药和重武器保管量,以及严格控制每个班配备日本士兵进行监视,以防止伪军背离。
易庆明遇见了一位汪精卫士兵,这士兵虽然有些良心,他说:“我不能打中国,我只能瞄高一点。”任旭东问他为什么不加入倒戈反击,他回答:“生活条件比你们好,我们能吃饱,你们连饭都吃不饱。”
恽前程认为这是因为许多人们挂着“敌占区清乡大队”的身份,只要不要离开家乡,又能多拿钱,所以即便被收编,也无所谓。这也是很多人们宁愿当“敌占区清乡大队”而非真正参与抗战的一个原因之一。
随着太平洋战场失利,更多的人开始撤退或反水。而且在1944年以后,大批敌占区主要依赖于这些地方武装维系。大势已去,这些地方武装纷纷撤走或转向反面。不过也有很多仍然希望参加八路軍,有些则放回家里继续当“敌占区清乡大队”。
战争胜利后,没有办法获得胜利,并有人指责这与陈诚拒绝收编这些地方武装有关。但实际上,这些地方武装大量转换身份先假降八路再次背叛,这也是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许多真正想要加入革命阵营但由于缺乏物资和资金所以未能实现这一点的大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