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上人的弃儿探索传承经典的故事在自然中的生根发芽
在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就像一首悠扬的诗篇,在时间长河中回响。66历史网小编带你穿梭于苏轼的故事之中,那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嘉佑元年,1057年,当时正值文人墨客辈出的盛世,苏洵携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小试官则是诗坛大将梅尧臣。欧阳修和梅尧臣见到了苏轼清新洒脱、豪迈不羁的一面,被深深震撼,他们预言他将来文章必独步天下。
随着时间流转,苏轼的大名逐渐传遍京城,他每有新作,都会迅速传播开去。但就在他即将崭露头角之际,他接到噩耗:母亲病故。他兄弟们随父亲奔丧,而后再次入京,一路担负起了各种职位,从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再到登闻鼓院判官。在英宗时代,他甚至被视为唐朝之后才华横溢的人才,但宰相韩琦提醒皇帝,让人才成长需时间,不可急功近利。
然而,当他提出分析王安石变法弊端遭受打击后,又请求出京任职。在各地工作期间,他主张改革,但也根据地方特点调整政策,因而政绩显著。不过,在43岁那一年,由于反对某些措施,被调往湖州任知州。这一决定却导致了“乌台诗案”,几乎使得他的生命受到威胁,只因北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国策,他才逃过了一劫。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至黄州,没有实权,却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1084年,再次奉命前往汝州,但途中儿子夭折,这让他悲痛万分,最终留在常州。此后历经多番起伏,最终在1100年逝世前夕,大赦令复归朝堂,并最终追封为太师,其词学成就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