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料揭秘朱瞻基时代的海上探索与文化交融
在明成祖时期,为了促进与海外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明朝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和古里官厂。然而,由于自仁宗以后对远征事务的疏忽,加上宣宗承继而来,这导致了宣德朝海帆探索范围的缩小,从而影响了文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海禁政策也带来了深远的遗憾,使得明朝成为一个被“四面环山”的文明。如果没有海禁政策及中国航海事业的衰退,那么中国人与欧洲殖民者的初步接触可能会发生在印度洋,而非东南亚。这样一来,远东和西欧文化圈之间初步交融的情况将大不相同。如果中国人首先接触的是位于印度洋上的欧洲前哨,那么他们显然更为从容。
朱瞻基即位后,不久就迎来了来自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和爪哇等多个国家的大使团,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来朝贡。为了恢复往日盛况,宣德五年(1431年),朱瞻基命令郑和再次出发。这趟旅程结束后,郑和因劳累过度,在返回途中于1433年的4月去世。王景弘率领船队返国,并在7月22日安全抵达南京。这是最后一次由郑和亲自领导的大规模海外之行。
除了这次主要任务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型使团前往海外,其中包括安南芒族人的黎利,他反叛并请求重新立陈氏作为安南国王。但是由于战争耗费巨大且无望获胜,被迫接受朱瞻基的提议,将陈暠册封为安南国王,并停止了对安南地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后黎利篡夺了陈暠的地位,但最终还是向朱瞻基请罪,并请求被册封,因此继续保持着与明朝的关系,从此以后,每年都有使团入京纳贡谢罪。
尽管如此,一些人仍建议采取行动讨伐黎利,但朱瞻基拒绝这一要求,最终决定认可黎利为安南国王,这一决策稳定了两国间的一段时间内相对平稳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