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5000年历史的顺序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神宗朱翊钧在1576年开始铸造。它是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的万历通宝。
其它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万历通宝,如光背、双点通、狭郭和真书直读等,每一种都有一定的特点和价值。此外,还有一枚名为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
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并禁用金银。但后来因经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等原因,在明英宗正统年间解除了对白银使用的限制,使得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关于铸造过程,其初年的产量并不多,大约只有两万锭,但到了1585年增加到十五万锭,再到1592年减少到九万锭。当时全国共有60余座铸炉,其中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每一年平均为朝廷铸出近一千锭,这给地方带来了丰厚经济利润,同时也出现了私人非法铸币现象。
《潞安府志》记载:“在当时,由于监造官与匠役减去原料而杂以其他金属,一时间愚民见利争趋,而私人非法铸币的情况日益严重。”
总体来说,不同版本的版别繁多,以小平多见,小平除光背外,还有星、月、工、公、小天、大天等。而大小不一,从1.9厘米的小矿银小钱到3.5厘米的大五钱,再至于8.8厘米的大特大钱,都各具特色,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