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与宋朝一统的关系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神宗朱翊钧在1576年,即万历四年开始铸造。它是仿照嘉靖钱制制作的,有小平和折二两种类型。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以银值一厘为特点。
此外,还有一些银质的"万历通宝"钱,这些钱有文字或星月纹,但它们非常罕见。折二钱的铸量也很多,制作精良,只有偶尔会出现带有星月图案的,这些稀有的版本价格很高。此外,还有一枚大型的传世版只有一个,是个孤品。
明初模仿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币,并禁止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后来由于经济发展、海外市场需求增加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放宽了对白银使用的限制,使得白银获得合法的地位。
关于万历通宝的一般介绍显示,在最初时期,朝廷每年的铸造数量并不多,大约两万锭。在1585年的第十三年到1592年的第二十年期间,这个数字被扩大到了十五万锭,再次减少到九万锭。当时全国共有60余座铸炉,其中潞安府是最大的两个地方之一,每一年平均向朝廷提供近千锭的大量货币给予地方带来了丰厚利润,同时也促使了私人炼制金属以获取利润的情况出现。
在1612年的第四十年,当时潞安知府编写《潞安府志》的时候,他提到:“在最初的时候,我们遵循着规定制造硬币,但是当人们看到可以从中获利而争相参与其中,那么人们就开始私自生产硬币。”因此,可以看出尽管法律禁止私自生产硬币,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大量违法行为的情况发生。而这些堆积如山却不能流通使用,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最后,对于 万历通宝 的版别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版别繁多,小平款式占据主导地位,而除了光背之外,还包括星、月、工、公、正、天以及穿右厘和合背等其他设计。这类货币除规整楷书面文之外,还有一些包含长日宽日这样的特殊设计。此外,不同大小和材质都各不相同,如矿银小款径1.9厘米至特大款径8.8厘米不等,而这其中的小平款式最为常见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