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一年诡异之事朱瞻基时期的海上探索与奇遇
在明朝的鼎盛时期,成祖朱棣不仅重视内政改革,还积极推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为了促进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交往,他设立了诸多贸易文化交流中心,如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等。这一系列措施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从仁宗到宣宗,随着对远征事业的冷淡态度,中国在海外探索和交流活动逐渐减少。宣德朝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海帆不再远航,对外交往受到了限制。这一海禁政策虽然有助于维护国内稳定,但也使得中国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文化交流机会,使得中国成为一个被“四面楚歌”的文明。
如果没有这段时间内中国航海事业衰退,那么初步接触欧洲殖民者的可能场合将是印度洋,而非东南亚。如果那样发展的话,那么东西方文化圈之间最初的互动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如果当时我们的船队能够更早些接触到欧洲人,那么我们或许能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心态迎接这个新时代。
朱瞻基继位后,不久就迎来了来自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和爪哇等国家的大批朝贡使团,每年都有人前来致敬。为了应对这些国王们频繁访问,他下令郑和再次踏上航程。在郑和返回之前,他命太监王景弘率领部分船队前往苏门答腊,并于1434年抵达古里。此举标志着明朝最后一次大规模海外探险结束。
除了郑和之行,还有其他使团也从海外抵达北京,其中包括来自南洋地区15个国家的人员,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以及商业信息,为后来的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安南方面,由于黎利反叛并篡夺王位,经过一番波折,最终他请求归顺并获得册封,从此安南国与明朝保持了一脉相承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