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陵墓的秘密明朝简史中的沉没皇陵之谜
在遥远的历史时期,洪水如同天地的怒吼,将一片神圣而宁静的大地变成了泽国。那些忠诚的文臣武将,在这场自然的浩劫中相继倒下,他们在淤泥中酣睡,最终被湮没无闻。在这一带,人民偶尔提起“大墓头”,这是关于明祖陵的一段传奇故事。
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这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孙及三代高宗衣冠冢及其真实葬地。当年的堪舆大师刘基等人知道此处并非完美风水宝地。古代堪舆术定义良好的风水宝地需有山前有明堂,有罗城,有朝山,以山为罗城,或以泽国环抱皆佳。但是,由于这里缺乏这些条件,只能通过人工改造来解决问题。
朱元璋何以不另寻吉壤安葬?其实他尝试过,但移墓会影响王气,因此只能修建此处。为了解决风水问题,当年筑坟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从洼地填埋到补修不足,再挖河堆土,使得砂、水和案都具备了必需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然而,即便如此,也难逃被淹入湖底300余年的命运。有人认为,此乃先天不足,又或许是偶然自然灾害或者人祸导致。而事实上,更复杂的情况存在于后来的治理过程中。
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理方略,却因政治斗争而未能得到实施,最终导致洪涝泛滥,加速了清河口泥沙高淤,并使得黄河倒灌至淮河,使其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只好上溢泛滥,最终造成泗州之祸一年又一年延续下去。
朱元璋如何找寻自己的祖先真正葬身的地方呢?据说,他家贫居住迁移多次,对三代祖考确切葬所一无所知。他经过周折终于确定杨家墩为万岁山,但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家族真实葬身之所则存疑。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旧是一个谜团,没有定论,它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便是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其家族成员也可能对自己家族传承中的某些事实持怀疑态度甚至恐惧,不敢深究真相,而选择相信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统合法性的人物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