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啥只封了个伯物品沐英的故事
我,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汉族,是明初重要将领。我的童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父亲早逝,我随母亲逃离兵乱,但她也最终去世。我只有八岁时,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此改名为朱英,在他的身边生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我在战乱、兵营中长大。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并派徐达攻取镇江,这是他取得的一次关键胜利。我“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很快就被授予帐前都尉的职位,并参与守卫镇江,这是我军事生涯的开始。洪武三年(1370),我被授予镇国将军,并担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任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的枢纽机构,对天下兵马有绝对控制。当时,该府内务繁忙,而我在那里工作了七年,处理事情果断而高效,不仅深受朱元璋赏识,还提升了我的地位。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让蓝玉和我作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进讨云南。在这场战争中,我指挥所部进入昆明后,将任务分给东川侯曹震和宣德侯金朝兴,他们分别进攻临安路。通海是我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当时,我们已经装备了火铳,这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它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记载,当时规定每个百户所需有10名火铳手、20名刀牌手、30名弓箭手以及40名其他士兵,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之一。这一装备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进入通海后,我们设立御屯田,其中包括西至河西、东至宁州(今华宁)、南至建水的大片土地,并驻扎2228名士兵及眷属。此外,我们实行七分屯垦制,即七人共同耕种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己食用,其余供养三人之口粮。
传说,在通海期间,有一次刺客试图暗杀我。那天晚上,我因为吃得太多而感到不适,却又懒得起床或出去,因此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一会儿睡,一会儿醒,那刺客正好趁机行动。当他准备攻击的时候,我突然使出了一脚鸳鸯腿,把他的小肚子踢飞。那刺客痛呼着跌坐在地,而我迅速站起来追击。但那刺客愤怒极了,又抽出刀来砍向我。他抡刀转身,使出了一个小鬼推磨技巧,用力向我的腰部砍来。我闪开,他接着再次使劲,每一次攻击都是如此迅猛和准确,把我逼到了绝境。
就在这危急关头,我注意到房檐下的鱼缸,它高约三尺宽五尺重量沉重。我灵机一动,用鱼缸顶住他的刀 blade,“嗖”!扔出去,那鱼缸落地发出巨响,把他的刀刃撞飞开去。然而,那个刺客虽然受伤,但仍然逃脱并继续战斗,最终逃跑成功。
随后的日子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个人,因为他们藏匿于一个远方村庄里,那里的居民专门制作各种武器和工具。而那些人的身份与他们制造的武器一样隐秘,不可轻易触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忠心耿耿的人们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让冲动破坏这一切努力,以免引发更多麻烦。而且,如果这些事件公开化,也可能导致更大的争端,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私下处理问题,让双方各自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另一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但即便这样做,也不能保证完全避免未来的冲突,只能尽力减少它们发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