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不拍元朝电视剧明朝国库亏缺之谜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阴影
我国为什么不拍元朝电视剧?明朝国库频繁亏空之谜,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阴谋
明朝虽然在大部分时期都保持了强大的国力,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衰败。实际上,明朝早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果了解明史的朋友们一定会知道,明朝的国库曾经频繁出现巨额亏空,然后拆东墙补西墙,最终还是算计在百姓头上。长此以往必定会动摇大明帝国的根基,那么这些亏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时的三大利益集团其实就是罪魁祸首。商人和官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勾结,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加上皇帝缺乏有效管理,这些问题才逐渐演变为无法挽回的地步。
尽管经济繁荣到达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尤其是在工商业方面显得异常兴旺发达,但这并未阻止国家长期面临严重财政危机。嘉靖末年,大清宫廷甚至发现自己仅剩下不足十万两银子的储备,而每年的支出却高达一百四十多万两。这意味着官方不得不常常通过发放实物或其他手段顶替支付官员工资。在整个 明代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许多人对于这种矛盾现象感到困惑:既然民富而国弱,为何还要不断担忧财政赤字?是谁导致了这场灾难?
事实上,是由三个主要利益集团所操纵。一方面是商人与士大夫阶层,他们相互勾结,一起影响税收政策,使得商税降低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士大夫代表着商人的利益,并且有势力庞大的东林党,它们实际上成了江南地区重要商业集团的声音。在士族阶层推动下,原本应该占据很高比例的地税反倒急剧降低,从百分之十五一下降至接近零点。
即便如此,有些基础上的商人们依旧继续实施偷税漏税,以致于国家收入遭受重大损失。而茶叶征收更是不堪入目:四川产量超过500万斤,却只征收不到2万两;浙江仅六两、云南则不过十七两。此外,还有一些海盗和倭寇因与士族阶层勾结而从事走私贸易,每年积累巨额财富,而国家则无法获得任何收益,因为这些走私者控制了海洋贸易,并利用权贵保护自己的活动,不被纳入正常收入流程中。
除了这一对立的情况,还有皇室内部的问题也加速了这个过程。大封建时代开创者朱元璋本身就是贫穷出身,当过乞丐,他可能因为自身经历而设定规章制度,让国家养活宗室子弟,即使他们拥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掌握大量土地。但随着宗室人口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成为沉重负担。当初为了维持较少的人数时,这样的开销尚可接受,但随着数量激增,其影响变得难以承受。大约三分之一以上赋予给宗室子弟用于供养,因此他们成为了另一股消耗资源的大户群体。
由于这三个蛀虫的大规模侵蚀,大清帝国试图通过增加矿稅及监稅来弥补损失,但是这些钱几乎全被用作内务支出,以满足皇帝个人需求,因此无论如何也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当政府资金紧张,便只能向中央借贷,或许得到一些“救济”后再归还。这促使到了末期,无奈之下政府必须直接向农民加倍征税,最终引发了民变,在李自成领导下的农民军推翻了整个系统。而那些造成这种局面的特权人物,在历史书页里留下的痕迹,只是一串污秽的小尾巴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