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覆灭的自然风光中历史学者仿佛穿梭回到了那个由科举试题评判人才的时代探讨着那场文明衰落的深层原因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始于隋朝炀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学校教育所取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为历代皇朝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同时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考生的身份查验依赖文字描述。清朝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以严格著称。在他看来,只有微须的考生才能进入考试,而那些长胡须者则被拒之门外。一位不服气的考生反唇相讥:“《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过宋?”这番话让胡监考大怒,但也暴露了其过分执着于字面意义。
随着科举改革,一些题目开始涉及历史和比较研究,有一道题要求比对中西史事,即《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当时的大多数考生都不了解“拿破仑”这个名字。这使得一个聪明才智的人想到,将“拿破仑”与项羽进行类比,并指出即使是项羽,也无法轻易拿起已经被摧毁的事物,因此英雄往往不能施展其才华,这正是知人善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曾亲自到书院视察考试场景。他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饭,便感叹:“好一群老鼠!”其中一名学生巧妙地回应:“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这种文学游戏充满了幽默感和智慧。
为了表彰人才,前清规定每县至少录取三名童生,但有一次全县只有三人报名前来,其中一人只写“且去”,另一人只抄题目,而第三个人竟然什么也不写。主考官无奈之下,只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行为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故事虽难以真实核实,却也体现了科举制度下的奇特现象。此外,不少趣事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它们仍然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