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朝代之多如同星辰般璀璨扬州的十日仿佛微不足道却又在这浩瀚的时光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清军入主中原前后发生了许多冲突和事件,其中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著名的例子。此外,明军及民变军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扬州府在被清军屠城之前曾经遭到明军将领高杰和刘泽清洗劫,以及农民武装政权大西建立者张献忠在四川实行。
明末清初是一个多方势力混战的时代,包括清朝军队、明朝军队(包括南明政权)、农民武装等。这一时期还发生了自然灾害和疾病(尤其是鼠疫),造成人口的大量下降。学者曹树基认为,明末人口锐减主要因素有三:自然灾害、鼠疫大流行及社会。
以清军为例,他们攻占江南、岭南等地区,并与荷兰殖民者勾结,攻陷厦门。反对清政府的一方,如郑成功,也曾试图通过割让南澳岛来获得荷兰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南明士兵希望联手打击起义农民,而当时四川人几乎被张献忠、农民軍、地主武裝、土匪以及清軍杀得家破人亡,最终不得不“湖广填四川”进行大移民。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皇族也遭到了来自两边的手段。
一些事件由外国人记录,如张献忠屠川以及郑成功在福建东部沿海的洗劫行为,有西方传教士和荷兰使臣留下的第三方文献记载。在战争上,投降于通商口岸的人员成为常态,比如李成栋等降将带头投降,这种策略非常有效,因为中国内地很多城池坚固,不易攻克,因此更多依赖汉军中的炮兵力量。此外,还有45名八旗汉官世袭官员指出他们曾经使用红衣大炮立功,这种功绩在八旗满洲和蒙古当中相对较少见。
《扬州十日记》是一本记载了扬州被屠城的小书,由王秀楚所著,该书由于长时间被禁止而无法流通,只是在晚期才有人从日本带回并出版。而《小腆纪年》则提到:“史可法抑万里长城之黄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此言盖书生率意妄语,无足论也。这表露出部分内容可能存在夸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