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设在嘉峪关因为那时候的官员们想了个绝妙主意不用再修直接标个界限
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设在嘉峪关?原因多端,既有军事重心南移的战略需要,也有收敛性的治边思想,以及对西域地区的认识不足。从洪武年间开始,大明王朝与东察合台汗国保持着表面的亲密关系,但并未真正经营西域。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因此其为了维持庞杂的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告诫后代子孙:“四方的诸国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这体现了明朝以防守为主的祖训,即使是永乐时期也未对西北胡戎势力进行过大规模开拓,而是更多地注重于保护内地免受袭扰。
此外,缺乏正确的西域观也影响了大明王朝对西域政策。自古以来,对于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们来说,西域总是被刻画成“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他们认为这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也不值得占有的。此外,由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经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使得信奉儒家思想的官民对西域文化产生抵触,从而不愿染指该地区。
综上所述,大明王朝终其一世都未产生过染指西域的想法,其统治者践行着太祖“怀之以德,待之以礼”的祖训,将玉门关、嘉峪关视作自身边界的一部分,而对于其他区域则采取安抚政策,不曾有意将其纳入版图。这正如那位幽默的小说家所言:“因为那时候的官员们想了个绝妙主意:不用再修,就直接标个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