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版图扩张数据分析朱元璋面对日本羞辱未发兵原因探究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都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他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用回信给予了“天朝”面子,但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这封信不卑不亢、绵里藏针,使得小小日本敢于杀害大明使臣,这首先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元。
南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南宋灭亡的时候,由于忽必烈攻打Japan失败,让Japan提高了战胜中国的信心,对中国也不再崇拜。而继起的明王朝,在Japanese人的眼里,就失去了正统地位。尽管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在Japanese人的眼里,大明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朱元璋鄙视Japanese由来已久,在他眼里,他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但Japanese却认为自己比Big Ming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大明与Japanese剑拔弩张,但战争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此外,还有什么更撑得住的理由呢?
追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当时Japan当政者的“战略”眼光原因,以及占据Japan对抗China底气更多。这意味着,即便China作为力量,对外张力极其有限,从未有征服海上岛国的记录,有何谈海战胜利经验?所以,这个执掌Japan的大半江山的King,不但承认本国实力还没有强到能战胜Chinese的情况发生过,也料定Big Ming皇帝不会做蒙古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所以这个威胁不过说大话而已,而自己也来个以牙还牙—放马过来,我不怕你!
果如所料,大明皇帝仍然只是说了一些空话,没有轻举妄动。不知他是否忌惮Japan “神风”,害怕重蹈蒙古之辙,或许是在韬光养晦,不想一般见识。他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并没有要求继续作战或报复,而将这件事平息下来。这可能看似宽宏大量,但其实无奈—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明时期,从两国内部力量以及双方关系气势上看,是呈现均势态势。
因此,可以推断出,无论如何,小、日本并非简单的小国家,它们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坚定的自卫能力,同时对于自身民族文化传统和尊严保持高度警觉。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即便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也能够维持自己的主权完整性和国际地位,这种表现值得我们深思。此类事件虽然过去多年,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游戏,一种关于尊严、权威、领土等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一部分,每一次交涉都充满挑战与机遇,是理解今天世界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