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纷争从汉到清帝王的权力之书(图)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如此,这份职位往往吸引了不少人,但要真正做好,则实属稀有。许多人未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些甚至严重偏离了职业目标,并损害了这一职业形象的正当性。因此,对于如何教育和培养一位合格的皇帝,也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等,由名家硕儒负责教授,但实际操作环节则面临诸多困难。自然,不能让现任皇帝暂时退位,让备用皇帝进行实践培训。这便激发了一种创意:编写关于当皇帝工作的一系列案例,以古代为鉴,学习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一职责。
明代宗朱祁钰就是根据这样的想法,编撰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部作品最初由明宣宗时期探花林文等官员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预先修订,最终在明代宗即位后完成。在这过程中,他扮演着招聘人员和验收者的角色,只是最终署名权归他所有,这可能出自对其特殊身份的一种理解或尊重。
这位代宗皇帝确实有些特别。他曾经担任过北京的谦保卫士,在英宗复辟期间,他亲身经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等重大事件。他是宣宗第二子,当宣宗去世后,其兄长朱祁镇登基成为英宗,而他被封为郕王。但据说他的母亲出身并不显赫,从小他就更多地生活在宫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成为皇帝”的职业培训。不过,他凭借机遇接管国家,在次年的改元景泰后,即位为景泰皇帝。
尽管作为“救火队员”被迅速推上前台,但景泰皇帝似乎对这个位置充满热情。他致力于召集忠诚的人才回朝堂。在第四年即开始组织编写《历代君鉴》这样一本快速入门教材。这本书完成后,被该朝廷认为满意至极,因为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因此得以升迁至左庶子兼侍讲。一时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未来会遭受弟弟英宗复辟带来的磨难。此刻,他只是希望通过《历代君鉴》来增强自己作为领导人的技能与修养,是一种对事业充满热爱的心态。
《历代君鉴》共五十卷,每卷再细分各个朝代及其代表人物,将他们的事迹详细阐述。不仅篇幅宏大,而且要求完成这些内容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捷径,因此它实际上主要依据现有的历史传记摘录而成,比如提及宋仁宗三年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的情节,就来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长编》。每一段描述之前,都会标注“善可为法”,源自司马光原著中的表述,用以提醒新一届领导者采取好的榜样作参考。而结尾部分,则引用史臣们对于前人的评价,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理解历史人物行为动机和影响力的机会。
总之,《历代君鉴》及其编纂方式,无疑是一套针对掌握这份高风险、高责任的大量案例式教材,是向未来的统治者推荐的一条宝贵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