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八大寇秘史皇帝的职业教材(图)
以今日之目光视之,皇帝实乃一职业。然其技术要求高,故干得好者寡,庸碌者众,不仅破坏了职业形象,还严重背离了职业目标。因此,对于皇帝的职业教育成为了一大难题。诸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虽有名家硕儒担当,但实践环节则颇为棘手,不能让老皇帝三天两头退位,让预备役皇帝进行专业实践吧?或许是出于此,有感而发,有皇帝提出了妙策:编写当皇帝的职业案例,以古为鉴,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
明代宗朱祁钰就编著了一本《历代君鉴》,作为教材。这本书实际上由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的探花、修撰官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预修而成。代宗皇帝应该是个招标人和验收者的角色,只不过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最终署名权也归了他。而在职的皇帝编当自己看,这似乎有些奇怪——虽然按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来类推,然而活到驾崩学到驾崩,或许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情怀。不过说起来,这位代宗皇帝确实有些特别。
明代宗朱祁钰,就是参与保卫北京,在夺门之变和英宗复辟中扮演关键角色。他是宣宗死后的大哥朱祁镇即位,即英宗时,被封为郕王。但据说,他母亲成分不佳,从小便长于宫外,没有接受过当皇帝所需的专业培训。但随着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并用作瓦剌要挟明室,为绝瓦剌念想,他奉命监国,然后接上了继承人的位置,并在次年的改元景泰中正式登基。
这位景泰君主虽然起初只是个“救火队员”,但却显然对这个职责抱有一定的热情。他利用谦卑态度召回忠义之士,与朝堂共事。在成为真正君主第四年,他下令编制了一本《历代君鉴》速成教材。这本书完成后,他对此感到满意,这从他参与编辑的人物,如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升官至左庶子兼侍讲,可以看出来。当时他还不知道未来将会遭受大哥英宗复辟带来的苦楚。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于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与修养的一种良好的愿望。
《历代君鉴》的篇幅宏大,全书共计五十卷,每一卷又包含若干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事迹详细记录下来。这浩大的篇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只能采取捷径,因此它实际上是根据“当今需要”的情况,从现存史传中摘抄编辑而成,比如宋仁宗部分,就主要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一位历史上的领导人的行状之前,都特意加注“善可为法”,这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表述:“删削冗长,举撮机要”旨在提醒每一位继任者:好的榜样值得学习,而错误则应当避免结束处,则附上史家的评论,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体例,无疑是一本典型性的针对这一高级别职务——即被称作“天子”的人—设计的一种案例式教材,它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如何管理国家、处理重大决策,以及如何保持个人品质和道德标准,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