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职业教材图解顺序列表及简介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如此,这份职位往往吸引不了众多人才,而那些不负责任或是严重偏离职责的人更是让人头疼。因此,对于皇帝这一职业的教育也成为了一个重大课题。虽然有许多名家硕儒负责教授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知识,但实践环节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自然不能要求老一辈的皇帝每隔三天就退位,让预备役中的新人来体验实际操作吧?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有些皇帝想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法:编写关于如何当好皇帝的一本教材,以古代为镜,学习如何高效地行使这一职能。
明代宗朱祁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本书最初是在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探花林文等臣僚开始筹备,在景泰四年(1453年)完成。在这段时间里,朱祁钰扮演了更多像招标人的角色,而最终署名权则归他所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在职的皇帝,为自己准备这样一部教材,是有些奇怪——虽然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来说,即使到了驾崩之时,也可以说他一直在学习。但话说回来,这位代宗皇帝确实有些特殊。
朱祁钰,就是那位在北京保卫国土、经历夺门变动和英宗复辟事件的人物。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但由于其生母身份不佳,他从小就长于宫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宫廷教育。不过,当英宗被俘后,由于瓦剌威胁,奉命监国的朱祁钰不得不接替他的位置,并改元景泰。
这位景泰皇帝,即便只是被迫继承大统,却似乎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他重新选拔忠诚的人才回朝堂。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第四年的时间里,他下令编制了《历代君鉴》这部速成指南。这本书完成后,朱祁钰对此感到非常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因为参与编修而升官至左庶子兼侍讲中得知。此时的朱祁钰还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将遭受弟弟英宗复辟带来的苦难。而他编写《历代君鉴》,无疑是一种加强个人职业技能与修养的心愿表达。
《历代君鉴》共有五十卷,每一卷又包含若干个代表性历史人物,其中详细记录了一系列著名君主的事迹。考虑到篇幅宏大,要迅速完成只能采取捷径,即摘抄现有的历史资料进行编辑,比如宋仁宗部分主要来源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个历史人物之前,还特意注明“善可为法”,这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提法:“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即提醒后世好的榜样值得学习,不良行为则应避免。此外,还附上了史家的评价,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之,《历代君鉴》的内容和编纂方式,无疑是一部典型针对当上皇后的专业培训指南,它既反映了时代背景,又展现了作者对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影响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