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映射探索嘉峪关为何成为长城终点的自然之谜
探索大明王朝映射:为什么嘉峪关成为长城的终点?下面我将为您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一起来了解吧!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是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一般称呼。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其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其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在此后,由于这一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它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曾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来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然而,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位中原王 朝皇帝踏足过这个区域。在这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个区域的大明王朝,却没有产生过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的明朝,在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仍然是最大的威胁,因此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明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向。因此,对待外部诸国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政策,寄希望他们能够有效地牵制住鞑靼、瓦剌等势力的侵扰。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它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世子孙,不要依仗国力强盛去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诸夷,这种防守为主的情绪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政治决策。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由于缺乏一个正确理解“戈壁”、“沙漠”、“荒凉”的认识,使得整个帝国上下,无论士人还是百姓,都缺乏正确理解与评价那些位于遥远沙漠中的地域及其居民。而这种情况与人们对这些地方刻板印象有关。因此,他们认为这样的地方是不值得经营,也不值得占有的,是一种“戈壁千里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