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探寻历史的脉络顺应自然的规律
探寻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的原因,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历史朝代顺序表口诀:“元、明、清三朝,各有千秋;辽金两国,亦各有佳。”这段口诀不仅传达了中国古代几大王朝的存在,还隐含了他们之间复杂的情缘与对外政策。
西域自汉代起便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将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间的臣属关系完全确立。唐朝后来也效仿这一模式,但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初,不少年份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
明初虽然曾经实力雄厚,但其军事重心主要集中于北方,以应对蒙古等敌人,而非向远方扩张。同时,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和缺乏正确的对外观念,大明王 朝并没有实际行动去经营或控制这些区域,因此长城终点被定在嘉峪关。此外,对于自然环境恶劣和文化差异较大的地域,如今之人的认识仍然深受历史印象所影响,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