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强大到什么程度才能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臣属关系正式确立。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大片区域。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或统治者踏足过这些领土。在这段时间内,最可能重新进驻这些地区的是明朝,但明朝并没有采取行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的明 朝,在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其最大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明始终”。因此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地敌人,如蒙古和其他胡戎势力,无暇顾及外部事务;所以即使存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不可能去经营那些遥远且不稳定的地区。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因此它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对于 西域缺乏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大 明 王 朝 的 西 域 政 策。从古至今,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来说,他们对待这些地方总是抱有一种偏见,不愿意去理解和深入了解这些地区的情况。这也导致他们认为那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使得他们失去了经营该区域的心态。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 明 朝 将 长 城 的 终 点 设 在 嘉 峪 关 的 决策。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情形决定了这一选择,而不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战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