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朱允炆伐燕檄文之蹉跌南京王铎蒙羞图
王铎自画像中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是对他南京蹉跌的一生最为形象的刻画。在1644年至1645年间,王铎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这一切始于他与福王世子的相遇。孟津采访中,他的朋友提及当地物价昂贵,原因在于离洛阳太近,而洛阳市的地理位置确实对孟津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640年,王铎带着家人从北京回乡时,在卫辉遭遇农民军包围,他奋力救出家人,但老父因惊吓病逝于怀州。李自成攻占洛阳后,孟津兵荒马乱,王铎携家人在怀州东湖边筑草堂守丧。第二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城,大明末代皇帝福王朱常洵被处死,其妃邹氏与世子朱由崧逃往怀州,与王铎一家相遇。此时的朱由崧已成为落魄之主,但后来因意外之举得以登上南明皇位,并任命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然而,这份荣誉并未带来幸福,只是预示着接下来的困境和羞辱。在清朝建立前夕,一切都似乎指向一个不幸的结局:南明政权短暂而脆弱,最终难以抵御征服者多尔衮的手掌。而对于那些曾支持过他的大臣们来说,他们也许会反思,如果那时候选择了另一个人作为新皇帝,或许历史的走向将会有所不同。
但现实并不允许多种可能性存在。当崇祯皇帝去世后,无数个可能的人选争夺天下,其中包括潞王、周王等亲藩。但最终,是福王获得了拥戴,因为他血缘关系上的优势以及手握武力的支持者。这场充满私利和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弘光帝的登基,但他的合法性却迅速受到质疑,不仅因为宫廷疑案不断,还因为这个昏庸荒淫的亲 王无法有效地领导国家,在国难当头之时显得无能透顶。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们纷纷提出辞职,其中包括六次辞职未被批准的大臣——东阁大学士 王 铎。他曾经是一位勇敢直言的人,但随着时间流逝,他开始退缩,最终陷入了一场无法挽回的事态中。大约就在这期间,当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假冒者出现时,从杭州到南京引发轰动,此事再次揭露出了弘光帝本身就不稳固的地位,以及整个朝廷内部缺乏统一与信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