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活了141岁左良玉清君侧
左良玉,明末名将,以武艺高强著称。字昆山,今临清人。父母双亡后由叔父抚养,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乡邻呼为红脸大汉。未经正规教育,却聪颖过人,自幼习武尤精弓射。在军中因勇略和智谋迅速晋升,为辽东车右营都司所用。在宁远兵变时被撤职,但后又复官至游击,在曹文诏援助四城时,因战功加封。
随着农民起义的蔓延,被调往前线与农民军交战。在陕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多次作战,有胜有败,被杨嗣昌荐为“平贼”将军。在崇祯九年与张献忠、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军交锋中屡受挫折,被迫戴罪立功。崇祯十年安庆告急时,他不仅未能前去支援,还擅自攻打张献忠,导致失利。
崇祯十二年再次与张献忠交锋,大败后被贬三秩。但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再次相遇,这次他取得了胜利,加封“太子少保”。然而,此事使得贺人龙怀恨,并试图取代他的位置。此后左良玉在川陕一战中袖手旁观,让杨嗣昌九檄其下,而他仍不理会,最终导致杨嗣昌之死。
崇祯十四年削职戴罪立功自赎,但在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的大败之后,其部队损失惨重。他退至襄阳渐病,不敢前去迎战,最终病逝于途中。当南明弘光政权成立,他袒护东林党人向南京进军讨伐马士英,但途中病逝于安庆。
左良玉生于1599年卒于1645年的征历艰辛,其中包括对抗农民起义领袖如张献忠、高迎祥及李自成,以及内斗与朝廷之间的纷争。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背叛,使得他的形象既复杂又矛盾。而最终,在一次追击行动中,他因为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掠夺武昌,并逃离到了江东地区,从此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