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盗墓案的阴影与光辉对偶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掘坟盗墓一直被视为大逆不道,要遭受严厉惩罚。明朝制定了最为完备的保护陵寝制度,并量刑极重。在《明会典刑律条》中规定,对谋反及大逆之事,不分首从皆要凌迟处死,而帝王陵寝则尤其受到保护,父兄、妻女甚至堂兄弟都可能因一时疏忽而遭殃。
明朝的这些制度是基于过去历代法律增补制订的。汉朝和唐朝也有详细规定,如“窃盗者刑”、“发墓者诛”,以及《唐律疏议》的规定:“若无故登山陵,亦同入太庙室坐罪。”然而,从有土葬习俗开始,掘坟盗墓就成为一种常态,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后,这种行为更为普遍,以致成为了发家致富的一条路子。
自古以来,有名有姓的盗墓者众多,但以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等十二位人物最负盛名,他们的事迹在中国的盗墓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个个都是史书上的佼佼者,也是当时社会中的传奇人物。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他辅佐吴王阖闾修法治国,被称作“私心独断”的人。他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使他决心搞垮楚国,以报仇雪恨。据说他找到了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但现代学术界认为此事并非真实发生,只是一种传说中的故事。
项羽,则因为他的战争竞争对手刘邦而掘开秦始皇陵,这一行为被视为天下所愿。但是否真的掘开秦始皇陵仍是一个历史之谜,无从验证史实真伪。
刘去,则因好玩而频繁地进行盗墓活动,他主要是为了好玩,不仅挖开了魏襄公和晋灵公等人的陵穴,还将其中一把铜剑拿来作为自己的物品。这类似于现代社会里一些人喜欢收集古董或宝藏一样,但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这些故事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它们揭示了人类对于死亡和遗产的一些基本欲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这些欲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为了报复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每一次探索和寻求都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网络,将人们联系起来,同时也将他们隔绝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