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探寻中国历史最长王朝的足迹
王九思,明代文学家,以字敬夫、号渼陂闻名。出生于陕西鄠县(今户县),弘治九年(1496)中进士,曾任庶吉士、检讨,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相聚讲论,倡导文以秦汉为准、诗以盛唐为佳,被称为前七子之一。
其间,他调任吏部文选主事,但仅一年便被调升至郎中。然而,在正德四年的秋天,由于被指控与刘瑾有勾结,被贬至寿州同知;次年,因同样的原因而离职。他还参与注释《难经》,并留下了五卷的《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九思的诗作多写他仕途坎坷后的愁苦情绪,以及对权力和社会问题的感慨。他的作品如《朱仙镇谒岳王庙》流露出对权力的担忧和不满,同时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如卖儿行、《马嵬废庙行》、《孤儿吟》等。此外,他也模仿汉魏及杜甫风格,有些作品语言绮丽,但艺术成就并不高。
在戏剧领域,他创作了杂剧《杜甫游春》,通过杜甫之口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以及个人逃避世俗尘嚣的心愿。此外,还有一折杂剧《中山狼》,后者是明代单折杂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散曲方面,王九思作品秀丽雄爽,如《沉醉东风》,展现了作者对于清闲生活和富贵荣华的向往,但同时也存在粗豪不足精深之处。尽管如此,其生机盎然的情怀仍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