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盛衰之变犹如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每个事件都如同一笔笔深情的墨迹勾勒出那段辉煌与凋零的岁月
明朝的盛衰之变,犹如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每个事件都如同一笔笔深情的墨迹,勾勒出那段辉煌与凋零的岁月。从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到后来的皇帝们大婚礼仪,无不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礼节和文化习俗的尊重与继承。
在古代中国,人生四大喜事中,“洞房花烛夜”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对于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们来说,他们虽然不会流落异乡,也不会参加金榜题名,但他们也得经历一次“洞房花烛夜”,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喜庆洋溢的事情,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们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而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在登基后则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如果登基时还没有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然而,明朝第六代皇帝朱祁镇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的规矩,他的大婚仪式仍然按照传统进行。在纳采、问名这一天,朱祁镇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并由宣制官手捧诏书宣布正式开始求亲过程。此时,从钱尚书家提取女儿姓名及简历等信息,并将此交给司礼监太监,以备进一步处理。
到了行纳吉、纳征礼的时候,由于地位至高无上,不仅要派天使持节带着 礼物前往钱尚书家,还要封赏包括新娘及其全家人,以及甚至连家丁奴仆。这门亲事最终敲定,而即便是在入洞房前有所变动,“皇后”也只能默受其间折腾。在民间,这时候依旧会有一系列典型的新娘子与未嫁小姑子的拜日活动,以及独自一人或与木制假人共寝等仪式。
接下来,是亲迎这一环节,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此时通常由新郎带领队伍去岳父家接新娘;但由于身为最高权力者,改成派代表去迎亲。此刻紫禁城内已张灯结彩,大批鞭炮红色双喜字蜡烛准备齐全,一路铺设红毡子的御路上,将迎送阵容呈现在眼前。
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清朝,其它方面也有所改变,但核心内容保持了一致,如同《清史稿》描述:“同治年间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光绪年间载湉的大婚程序更加详尽,与明代相比虽有细微差别,却仍然维持了基本框架。其中最为隆重的是册立以及奉迎两个环节。在这些日子里,全国各地居民纷纷换上了庆祝服饰,加强了安全措施;宫内御道两旁铺设红毯,对联焕然一新;午门内各宫门及殿门悬挂双喜字彩绸装饰丰富多彩;太和殿内外布置法驾卤薄等待佳音播报。一切都象征着一种对过去美好回忆以及未来繁荣昌盛生活态度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