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所以比明朝大很多原因在于明朝的年龄世系表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世系表中仅有数十个皇帝而清朝则拥有众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明朝和清朝的领土面积,会发现清朝的领土面积大约比明朝多3000平方公里左右,这一数据基于永乐年间的明朝状况。实际上,明朝的大部分统治时期,其控制的领土并不如此广阔。今天中国的国土面积也相较于清朝有所减少,但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因素。那么,为什么说清朝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疆域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明朝全盛时期开始分析,那时候其主要仅限于长城以南十八个汉人主导的地盘,对新疆、蒙古等地的统治力度较低,即使是对韩国这样的藩属国也没有完全控制。这意味着在350万平方千米内,这几乎与印度现在的国土面积相当。
而到了清朝全盛时期,它们所辖之地则远不止这一点,北至西伯利亚,南至曾母暗沙;西抵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到库页岛,以及西南部达达旺地区、云南省南坎和江心坡地区直至缅甸北部;东北则抵达外兴安岭,而东南包括澎湖群岛,最终总计达到1300万平方千米。这究竟是如何实现扩张并保持如此巨大的疆域呢?
答案之一,在于清代军事力量在亚洲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整个时间段内,将军事实力与中原优秀管理能力结合起来。此外,由于将蒙古、女真以及汉人的精锐力量团结在一起,加强了军队战斗力的整体实力。
魏源在其著作《圣武记》中提及过几次战役,其中不乏少数兵力胜过众多敌军的情况,如潘之筹率200名绿营兵成功抵抗数千厄鲁特蒙古士兵;韩勋以400人击败数千苗人士兵;樊廷以2000人打败24000厄鲁特蒙古士兵等战例,都被记录为显赫成就。
通过这些战役,可以看出,在清初中期,一些绿营部队确实具有相当高水平。此外,不仅绿营,还有其他各民族和省份士兵共同努力,也为增强国家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例如,在乾隆年间,当索伦精锐部队穿越黑龙江,再经由甘肃雪山区进入喜马拉雅山脉,最终重创廓尔喀(尼泊尔)军团。而1826年的张格尔叛乱战争期间,尽管调动了大量八旗骑兵和绿营,但依靠民众背粮五十斤,每天行进五十里,便能将伊犁粮食运送到前线,并最终平息叛乱,是另一方面展示了边疆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八旗骑兵当中既有满族,又有蒙古、汉族及达翰儿、锡伯等民族,同时绿营也汇集了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人才,以及地方支持者共同奋斗,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合力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