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16位才子李渔与闲情偶寄(图)
李渔的画像与王家训的笔触,揭示了17世纪中国戏曲理论家的卓越之处。他在《闲情偶寄》中,将生活中的琐事转化为科学小品,展现了其科普文学的独到见解。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湖上笠翁,被誉为李笠翁,他出生于江苏如皋雉皋。明朝时他曾考取秀才,但在清朝期间未有应试做官的经历。他的家庭原本富裕,却因清兵入浙而家道中落,最终移居杭州,再迁至南京。在那里,他开设芥子园书铺,专门刻印和销售图书。
李渔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戏剧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中,而《闲情偶寄》仅是其众多著作之一。他对这部作品颇有期待,因为它包含了词曲、演技、妆容、居室设计、器玩收藏、饮食烹饪、种植养花以及医疗养生的八大类内容,共234个小题。这份详尽的著述不仅在当时,就连后世也难以复制。
例如,《闲情偶寄》的第五卷“饮馔部·蔬菜第一”分列出了十四种蔬菜介绍。在其中的一篇文章《菜》里,李渔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何确保食材卫生的问题,即使是在没有现代农药污染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他还分享了各种蔬菜的烹饪方法,用生动活泼的话语讲述,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对于美容打扮这一话题,也早已有人探讨。《声容部》中就详细介绍了一些肌肤护理、中医美学等方面。此外,对于建筑设计,如房舍布局、高低层次安排,以及窗栏制作等问题,都有详尽分析和建议。而《颐养部》则提供了一系列关于预防疾病和健康养生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本宝贵的小册子。
最后一章“疗病第六”特别值得注意,它将药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并自嘲称之为“_笠翁本草”。林语堂先生赞赏这一章节,说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比一整个医学课程更胜一筹。这段文字显示出作者对生活各个方面深厚的了解及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们无可替代的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