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院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阴影为什么还未消散
我的后院是唐朝,安史之乱为何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唐朝皇帝不知道吸取教训吗?
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中期,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变得异常巨大。他们能够自行任命和解除节度使,并自由地选择将领和官吏,以至于节度使逐渐形成了“家族化世袭”的现象。这不仅是唐廷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标志着节度使权力的无限膨胀达到顶峰。
对于唐廷来说,“安史之乱”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当玄宗皇帝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他仓促逃离长安,整个王朝陷入了“无政府状态”。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玄宗在逃往蜀地途中设立了一系列藩镇,这些藩镇由皇子或亲信管理,以增强地方军事力量并抵抗叛军。
肃宗即位后继续推进内地的“藩镇化”,试图通过设置更多的地方自治体制来控制局势。在他的统治下,不仅河南、河中、山南东道等地区被划分为各个藩镇,而且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及黔中的部分地区也被纳入这个体系。这些措施旨在实现“以藩制藩”,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防止叛军扩张。
然而,这种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肃宗时期内地新增设的藩镇数量多达40个,而这些新的 藩镇主要分布在关内、河南、山南和江南四大道上,其目的是阻挡叛军进一步侵扰。此外,由于吐蕃频繁侵扰,一些残余叛军被安置在河北地区,形成了所谓的“河朔诸镇”。
到了代宗时代,对付已经成为问题根源的一些 藩 镇采取了更加宽容的手段,即所谓的“姑息政策”。尽管如此,在代宗时期仍未见到有大的减少数量趋势,因为增加新疆域相对容易,而罢免已有的则显得困难许多。
德宗统治期间,由于建中削藩战争以及奉天之难,一时间出现了一波三折的情况。在建中削藉战争期间,为应对河朔三鎮李希烈淮西鎮及李正己淄青鎮等势力的威胁,不断调整河南省区的地界和兵力布局,使得该区域内部频繁更换与增减。但随着战事结束,大多数临时设置的小规模盟群很快就消失而去。因此,在德宗统治期间虽然一度出现极端膨胀,但最终又回归正常水平。
总结起来,无论是在肃宗还是德宗时代,无一例外,每一次试图通过增加新的盟群或调整既有的盟群以解决问题,都未能真正解决根本原因,最终导致系统性的衰败走向彻底崩溃。我家后院虽远隔千年,却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结构脆弱性,以及无法有效处理深层次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