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歌行里的刘秀历史上的汉光武帝他治理天下就像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笔触涂抹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景色
他的治理之道,可以从他处理开国功臣的方式中得到体现。
在建立新朝初期,如何安置开国功臣,是每一个新兴王朝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二百年前,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萧何、曹参、陈平等草莽元勋出将入相,布列朝堂,演绎了一段“布衣卿相”共掌天下的历史大戏。但同时也因诛除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功将帅而留下了杀功臣的恶评。光武帝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重视开国元勋,但不让他们参与国家管理,只给予高爵和厚赏,同时设立特进和朝请等荣誉性职位。
对于这样的处置,元勋们是否甘心,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说,“皆保其福禄,无诛谴者”。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君主因为诛杀功臣而受到后世诟病。而光武帝能够优容功臣而君臣相安,这是很罕见的。
建武十五年(39年)冬,一派肃杀景象。在洛阳南宫司马门外,上千名儒生跪伏在地上,为大司徒欧阳歙求情。但是光武皇帝拒绝赦免欧阳歙,不久欧阳歙死在狱中。这说明尽管光武帝对儒学有所倾斜,但对腐败行为依旧严厉打击。
“退功臣而进文吏”,是光武朝最核心的人事政策。“退功臣”,可以保护功臣,更有助于杜绝权力滥用。“进文吏”,便于吸引优秀人才到官僚队伍中,更便于皇帝总揽权纲,以此扩大和维护皇权。这也是调整国家统治结构的一种重要措施。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柔道”治国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或三公,如果有过错,也会受到严惩。在选拔临民之官时,也多为行政风格苛严之人。史书记载,“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曾说:“治官化民,其要在上。”这正反映出了人治社会中的铁律,即管理官吏与教化民众,最关键的是君主自身的品德表现。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后,被称作“卧虎”的董宣作为酷吏,以头撞柱不肯叩头,而被宽恕,这显示了光武帝刚猛但又不失仁慈的一面。此类酷吏虽然存在,但多数善始善终,为后来的明代清明时代奠定基础。
通过这些政策和举措,可见,在东汉早期,由于恢复秩序并巩固中央集权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当时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东汉成为继秦汉之后,再次出现政治稳定与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之一。这段历史,如同一部宏大的章程,为我们展示了怎样通过合适的人事安排来维持一个强盛且持续发展的大帝国运转。而这个过程,又如同一场精妙无比的大剧,每一步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物塑造与策略考量,让我们沉醉其中,不禁赞叹那些古人的智慧与才华。